​雄安改革身边事|手机“种”出致富果
来源: 冀云  李征
2025-10-22 18:00:00
分享: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 乔禹铭

  在雄安安新县关城三村智慧农业产业园里,56个高标准大棚一片繁忙,技术员手持手机,轻点屏幕就能调控大棚通风、浇水、施肥,红彤彤的西红柿、南方品种的莲雾和木瓜挂满枝头,如今“种地不用锄头用手机”,已成村里常态。

  占地六百多亩的智慧农业产业园,是关城三村探索乡村振兴的重要实践。村党支部书记张海明介绍:“2022年雄安新区和山东寿光组织跨区域党建联建活动,我们去山东寿光学习,一看人家的设施农业,亩产效益比传统种地高10多倍。我们村‘两委’一合计,咱有2600多口人,耕地少、盐碱地多,但离白洋淀近、土壤富硒,为啥不试试智慧农业?回来后,我们就召开支部大会,和大伙商议发展智慧农业的事,得到了一致支持。”

  安新县关城三村智慧农业产业园。乔禹铭 摄

  如今走进产业园大棚,“5G数字大脑”成为核心支撑。技术员现场展示,依托中国农科院智慧农业技术联合实验室与北京科百宏业公司的技术支持,大棚已实现全流程精准化、智能化管理。通过公司自主研发的“科百智慧CPS系统”手机APP,可实时操控植物生长监测、水肥一体化、精准灌溉等模块,自动化率超50%。“传统漫灌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咱这滴灌系统不仅节水50%以上,一个人用手机就能轻松管完三亩地的大棚。”技术员说道。

  5G智慧农业监测系统。乔禹铭 摄

  “我们采用‘党支部+村集体公司+知名企业+农户’模式,成立了安新县关城智慧农业产业园,规划ABCD四区建设96座高标准大棚,今年1—5月,果蔬总产值超300万元,为本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工作岗位50余个,临时工作岗位100多个,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目前,剩余BCD园区正在建设中,预计今年投产大棚65个。”村党支部书记张海明说道。

  未来村里还计划拓展农文旅融合项目,发展观光、研学、种业,同时利用白洋淀水草资源探索饲料加工及蛋品产业,进一步延伸农业产业链,让“粮袋子”持续变成村民增收的“钱袋子”。

关键词
智慧农业,大棚,手机,雄安新区,致富
责任编辑:李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