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讯(记者 孙文宾)近日,随着雄安国际绿色低碳技术应用大赛决赛结果公布,中国中化大厦、雄安之翼等多个雄安参赛项目在近零碳建筑赛道(第一组)决赛中获奖。
近零碳建筑赛道紧扣“好房子”建设,以好材料、好技术、好建造、好运维为核心,旨在打造系统性近零碳建筑解决方案。赛道共报名参赛作品259家,80个参赛作品晋级决赛。
国际绿色低碳技术应用大赛近零碳建筑赛道决赛现场。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李征 摄
“整个建筑行业的碳排放量占到全国碳排放的51%以上,雄安之翼项目解决了在生产和建造过程中的碳排放的问题。”参赛项目代表、上海一造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孟媛告诉记者,作为雄安新区首个3D打印建筑,雄安之翼项目在建设中采用了改性塑料3D打印技术,可以实现材料的可回收循环利用,这个过程中是非常低能耗的。此外,项目还建造了小型的胶囊工厂,在现场就地取材进行实时打印,可以减少在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
河北省委雄安办副主任,雄安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耿锋介绍,在雄安,疏解央企、高校、医疗机构等单位和城市开发建设单位,对近零碳建筑技术和产品需求迫切。雄安新区管委会和河北省住建厅围绕相关需求,谋划打造一批近零碳建筑场景,通过本次大赛汇聚全球前沿方案,推动高品质绿色低碳建材、智能绿色低碳建造技术、建筑智能节能降碳运维管理等核心板块技术突破。同时,推动获奖项目在雄安落地应用,效果突出的将在全省乃至全国进行规模化推广。
近零碳建筑是建筑行业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抓手。为加快推进近零能耗建筑核心示范区建设,积极推广近零能耗(碳)建筑、零碳建筑,打造绿色发展城市典范,雄安新区制定了《近零能耗建筑核心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以规模化推广超低能耗建筑为重点,分类推广近零能耗(碳)建筑、街坊、园区等示范建设。
雄安新区首个3D打印建筑——雄安之翼项目规划效果图。资料图
耿锋介绍,雄安新区已经发布了全国首个零碳建筑地方标准及配套规范,印发了示范工程项目管理办法和补贴资金管理办法,举办首届近零碳建筑技术应用大赛并发布技术产品推广目录,形成“政策-标准-监管-资金-研究-应用”全链条创新体系,加速近零能耗(碳)建筑技术规模化落地与产业化发展。
2025年,雄安新区牵头承办雄安国际绿色低碳技术应用大赛近零碳建筑技术等赛道。近零碳“好房子”系统解决方案在大赛的近零碳技术赛道中占据关键地位,与高品质绿色低碳建材及设备、智能绿色低碳建造技术、建筑智能节能降碳运维管理等协同,满足从大型公共建筑到居住区等多场景的绿色低碳建设需求,全面提升雄安建筑绿色低碳水平。
在创新工作机制上,雄安新区采用“领导小组+工作专班”工作模式,成立了雄安新区城乡建设绿色发展领导小组,并下设近零能耗建筑技术委员会,同时组建了雄安新区近零能耗建筑专家库,为新区近零能耗建筑推广过程中解决关键性问题提供重要支撑。
在财政支持上,新区通过修订《雄安新区城乡建设领域绿色发展补贴资金管理办法》,对符合条件的近零能耗建筑和零碳建筑给予补贴。其中,近零能耗建筑和零碳建筑每平米补贴100元,单个项目不超过300万元。目前,雄安新区已有十余个项目获得财政支持累计2000多万元。
雄安新区建交局一级主办李劲遐告诉记者,截至2025年5月底,雄安新区已落地17个示范项目,总建筑面积80.39万平方米,覆盖办公、数据中心、变电站等多元类型,新区新建建筑平均碳减排率超20%,年减碳超140万吨。
雄安未来之城场景汇成果展的近零碳建筑展区。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李征 摄
为好技术提供落地机会,也为雄安“好房子”建设探索新路。如今,雄安正以“技术+场景”双轮驱动,探索绿色低碳城市建设新路径、新模式,努力为全国绿色低碳城市建设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雄安样本”。
李劲遐说,“我们将以赛为媒,以大赛为起点,将雄安打造为‘近零碳技术实践场、绿色发展样板区、未来之城新典范’,共绘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的壮美画卷。”